講好文化遺產里的中國故事——訪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單霽翔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03-17 30780人閱讀
圖①—圖③:單霽翔在北京市東城區尋訪文化遺跡。受訪者供圖
圖④:北京古觀象臺。資料圖片
圖⑤:人們在東城區三里河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前不久,一部每集只有15分鐘的文化專題片,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興趣。
??專題片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單霽翔,在約40攝氏度高溫下,與清華大學張謹教授一起,穿行在北京市東城區,邊走邊說,聊起了東城區的諸多文化遺產。
??一位北京觀眾說,雖然從小東城生、東城長,但是對很多文物古跡并不了解??戳诉@個叫《老單走東城》的電視片后,才發現,原來這么多文化遺產就在身邊。
??曾經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為何選擇關注一個城區,講解很多人身邊不起眼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遺產保護工作,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后,帶著諸多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單霽翔。他談起這幾年在東城區的文化傳播,談起如何讓文化遺產的魅力“飛入尋常百姓家”,便打開了話匣子。
??小切口講老故事
??單霽翔是老東城人。他回憶,6歲之前在曾經的龍須溝附近生活,1971年到1978年之間住在美術館后街,留學歸來后又住在東城區,最近20多年,更是一直住在東城區一處房子里。
??“我對東城區有很深的感情。東城區可以說是我的故鄉,我的童年、青壯年和老年都在這里生活。在這里,走過街頭巷尾,處處都是文化,我就想著如何能把東城區的文化魅力宣傳出去?!眴戊V翔說。
??聊起東城,單霽翔總是滔滔不絕。比如清代自來水廠,是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水廠,這里可以告訴我們,北京的飲用水從哪里來;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時,天安門上國旗的旗桿就是用水廠的水管制作的;在古觀象臺上夜觀天象,能看到咱們的天宮空間站;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體現的,是中國人重視知識和教育的傳統……
??2021年2月,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單霽翔受聘擔任院長。在成立儀式上,他由衷感慨:“我走過很多國家和城市,像東城區這樣擁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并且融合了以故宮、天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地壇、明城墻、前門箭樓、永定門城樓等為代表的皇室、儒家、國學、會館等多元文化,集中體現了古都皇城文化與民俗文化的魅力的地區,可以說是獨此一處,是名副其實的‘首都文化中心區’?!?/p>
??總共9集的《老單走東城》,正是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的最新作品。
??這部從2月11日起播出的文化專題片,分別為《北京自來水廠博物館——這口水從哪里來?》《北京古觀象臺——古代觀星指南》《皇城根遺址公園——北京城的“綠肺”》《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之孔廟——廟學聯珠七百年》《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之國子監——廟學聯珠七百年》《北大二院舊址(原北京大學數學系樓)——重走“覺醒”之路》《顏料會館——顏料會館“變形”記》《便宜坊烤鴨店——運河而來 穿越600年》《隆福寺文化街區——隆福寺的前世今生》,串聯起東城文化場景。這個節目由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廣播電視臺和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共同推出。
??盡管9處場景看上去有點“跳躍”,但單霽翔認為,它們反映了東城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創新文化等4個方面的特點,讓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東城,進而了解老北京的文化故事。
??比如,第一集里,單霽翔和張謹從東城區亮馬河公園開始,一路騎行、一路交談,到清代自來水廠舊址參觀百年工業遺址的獨特建筑風貌,感受北京自來水業的歷史變遷和文化魅力。
??到了顏料會館這一集,兩人一起漫步公園與胡同,愜意地邊走邊聊,在一走一聊中再現東城區前門三里河公園、青云胡同與顏料會館三個地方,最后再一起看場京味相聲演出??梢哉f,節目展現的是一種北京生活方式。
??“‘咖啡積極分子’,這挺有意思的啊”“這還有盲盒,抽一個”……最后一集講述隆福寺的前世今生時,單霽翔和張謹來到隆福寺街區,揭秘對這片土地的回憶,尋找重生后的隆福寺“廟會”——藝術市集。這個曾經的明清兩朝的皇家香火院,既見證過兩場大火帶來的煙消云散,也始終保留著北京人的“鄉愁”,如今更是迎來了一批批年輕的藝術家,成為年輕人熱愛的“打卡”地。
??“這9處場景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而且很多都是人們平時生活中會接觸的,比如我們腳下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很多人上下班都會經過,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里蘊含的老北京四套城墻的規劃和北京人生活的故事?!眴戊V翔說?!芭臄z之初,就想讓我們居住在東城和來到東城的百姓能夠知道,原來東城有這么多我們還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p>
??對于單霽翔來說,東城值得一講的場景遠遠不止這9處。他掰著指頭算,在41.84平方公里的東城區轄范圍內,7.8公里的中軸線縱貫南北,有356處不可移動文物,3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大量的文化設施、展覽設施,是國家級文化設施最密集的區域。
??“東城有太多的文化故事了?!眴戊V翔說,他的計劃是能做個“東城100”系列節目,講述東城100個文化場景的故事。甚至,他還暢想,這100個故事講完后還能繼續做下去。畢竟,東城有太多絢麗多彩的文化現象可以呈現。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東城的文化場景,是北京老城的一個縮影。北京老城,分布著大量文化遺產,不僅有名人故居、多種類型的博物館,還有很多考古遺址、宗教建筑、工業遺產、歷史事件紀念地等。
??北京如何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對全國各地有相當強的示范作用。
??“關于老城保護,我們曾經走過彎路,后來認識到老城保護的重要性?!眴戊V翔曾經擔任過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他回憶,當年編制了北京老城25片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后來增加到33片。如今看來,通過這些保護利用的工作,不僅北京城內點狀的文物得到了保護,北京最重要的特點比如壯美的中軸線、老城的整體格局、平緩開闊的城市景觀都得到了保護。
??當初這些工作,在《老單走東城》的節目中也結了果。比如當年保護的皇城根遺址如今已經成為公園,不僅遺址得到了保護,而且一年四季有不同景色,讓北京核心區有了一處綠色的公共文化空間。再比如,清代自來水廠、孔廟和國子監等都成了博物館。
??單霽翔認為,未來隨著中軸線申遺的推進和老城的有機更新,更多的歷史建筑和風貌建筑將為公共文化提供更多服務,北京一定能展現出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
??“人們來到北京,不僅僅能在街頭巷尾遇到名人故居、社區博物館,還能感受到北京獨特的城市格局和壯美的城市景觀。這說明我們已經從文物保護走向了文化遺產保護?!彼f。
??不只北京,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正是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主動采取的保護方式。
??單霽翔舉了個例子,過去我們會把泰山上的古建筑和摩崖石刻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受保護對象卻是“泰山”二字,泰山作為一個整體被保護,原因是泰山上的文物古跡與泰山山體、泰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當年中國把泰山作為申報對象,是史無前例的,泰山成功申報之后,這些年青城山、峨眉山、五臺山、武夷山、黃山等都列為世界遺產了,其中不少跟泰山一樣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這是個巨大的改變?!眴戊V翔說,這是文物保護涵蓋不了的。
??走向文化遺產保護,還有諸多方面。
??比如,過去保護的往往是靜態文物,古遺址、古墓、古城墻等,如今人們居住的民族村寨、傳統村落等也被列入保護范圍。比如西遞、宏村等,依然是活的、動態的文化遺產,人們還生活在其中。
??再如,過去一說文物保護往往意味著被保護對象歷史悠久,但其實,很多當代建筑和文物也需要保護,再不注意保護,很快就會消失。
??又如,過去文物保護以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為主,如今很多非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也得到了保護,比如北京的景泰藍制作技藝等。
??這些,單霽翔思考得很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一口氣列舉了六大方面,來說明如今我們已經從單純的“文物保護”走向了“文化遺產保護”。而他本人,也正是這些理念的踐行者。
??如何去衡量一個文化遺產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單霽翔列出了他心目中的三條標準:第一,文化遺產應該擁有尊嚴,在人們心目中不是破破爛爛、影響環境以至于應該被拆除的對象;第二,應該使文化遺產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吸引政府及各界重視,加大保護投入;第三,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應該惠及更多民眾的現實生活。
??“從這個角度回看當年我們為北京制定的老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會發現真正實現了這三點,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老城風貌?!眴戊V翔感慨。
??向世界介紹好中國
??這些年來,單霽翔嘗試了很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
??比如寫書。疫情這幾年時間,因為出門時間少,他把準備多年的很多資料都整理成了書,加起來居然有18本之多。到今年3月,這些書將全部完成出版。
??再比如作報告。正常情況下,每年他都會在全國各地做數十場報告。最近一次,3月1日,他還特地飛往四川省綿陽市做了一場關于如何讓文化資源“活起來”的報告,現場600多人、線上21.59萬人聆聽了這場報告。
??但是單霽翔不滿足于此,他想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讓中華文明積淀下的文化遺產深入人們日常生活中。
??他分析,現在人們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多年輕人接收信息的習慣和使用的工具都在不斷變化。所以文化遺產要想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就要“接地氣”。
??“一本書幾萬人讀,一場報告會幾百人聽,可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年點擊量就9000多萬,很多年輕人愿意看。片子播出第二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上萬名應屆畢業生投送的簡歷?!眴戊V翔回憶。
??也正是在這種思路之下,單霽翔做出了諸多新探索。在執掌故宮博物院期間,他不但打開大門面對媒體,還主動帶領全國很多博物館錄制綜藝節目《國家寶藏》?!耙婚_始很多博物館館長都很猶豫,他們給我打電話說,咱們真要做綜藝節目嗎?結果節目播出之后,反響非常好,從第二季開始很多博物館主動要求參加?!?/p>
??單霽翔說,從2020年開始一直在研究,如何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中國的世界遺產故事,并開創了一種文化綜藝的類型。這幾年,他重點參與的《我是規劃師》《萬里走單騎》《新生萬物》《非遺里的中國》等節目廣受好評。而在這股潮流影響下,很多電視臺也開始將目光投向“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才會有《老單走東城》這樣“小而美”的節目制作嘗試。
??單霽翔一直記著一件事。2019年7月,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以55處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第一。但就在當年9月,單霽翔在山西參加一場“大河文明旅游論壇”時,現場一位國外官員發言說,“我們國家有五千年文明,比中國早了兩千年”。
??“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我們對外宣傳得不夠?!眴戊V翔說,輪到他發言的時候,著重講了“良渚古城遺址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
??當然,溝通的結果是好的。會后,那位官員專程向單霽翔表達了感謝。這讓他感慨:“所以我們要更多地講好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故事?!?/p>
??這是單霽翔心心念念的事。在朋友圈里,他不時念叨,可以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考古遺址正在被不斷揭開神秘面紗。更多時候,他出現在文化遺產保護現場,或者宣傳文化遺址的電視節目錄制現場。
??回顧這些年來傳播中國故事的經歷,單霽翔認為,一種好的講故事的方式是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
??幾年前,中宣部和國新辦為單霽翔頒發了“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證書。近年來,單霽翔出版的很多本書,如《我是故宮“看門人”》《大運河漂來紫禁城》《萬里走單騎:老單日記》和《人居香港:活化歷史建筑》等,都在講述“文化遺產里的中國故事”,其中不少都得以到海外出版發行。
??在單霽翔看來,有很多方式可以講述中國故事。比如,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是申報世界遺產。他認為,每一項世界遺產都具有全世界意義上的“突出普遍價值”,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委托遺產專家來考察,還會在遺產大會上集體評議,通過后才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以積極參與世界遺產事業就能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就有機會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文明‘無問西東’,開放方能互鑒?!眴戊V翔說,“我們既要了解世界,也要讓世界了解我們。所以我們要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p>